★社會福利的模式有:
一、Wilensky & Lebeaux 的分法
1、殘餘式的社會福利:指社會福利制度的產生指扮演著常態結構失靈時之後的補救措施。
2、制度式的社會福利:視福利服務為現代工業社會中扮演一個正式的與第一線的功能,
強調個人的福利是社會集體的責任。
Timuss認為制度式應是一種在分配的功能,他主張的制度在分配應該是【跨越時間的資源調配】,
也就是不只水平的再分配,包含垂直的再分配。如:富人抽稅救助窮人是水平再分配,
由社會保險體系來支付未來老人年金飾垂直再分配。
二、Forder的分法
1、全面普遍性給付方式:社會資源在分配過程中,不論貧窮皆有資格享受福利服務。
如社會安全制度中的國民失業保險、家庭兒童津貼。
優點是~人人平等;免於烙印
缺點是~阻礙社會經濟的政成發展、社會福利資源的浪費。
如:兒少法19條: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一般性福利措施,
包含兒童扥育親職教育及諮詢輔導服務。
兒少法36條:對於未適當照顧或受虐者,忽視或遺棄之兒少,
應予以緊急保護、安置,此外37至39條等亦說明其他保護安置的措施。
2、具有選擇性給付方式:社會福利資源的再分配,他透過社會福利機構分配給那真正需要福利服務的低收入者,
服務對象是有選擇而非全民,如社會救助。
優點~避免福利資源浪費、不阻礙社會經濟正常發展
缺點~會造成烙印的結果,使福利服務接受者的正常態度和心理發展受到影響。
以財力調查,只有家庭經濟情形於社會所認定的貧窮標準才有享受的資格,存有一種施與受的辜獻,
使接受者認為接受社會福利服務是一種恥辱。
如:兒少法19條:對於頻庫家庭的兒少予以家庭生活輔助或醫療補助。
三、George & Wilding分法
1、反集體主義者-強調個人主義、競爭及自由,認為政府不當干預將扭曲市場機能運作,
政府功能應為確保個人選擇自由。
2、半集體主義者-承認市場機能需透過規範和控制才能確保效能,體認市場機能在資源分配上的影響,
仍認為自由市場運作自由可以滿足個人福利需求,政府過度干預將威脅個人選擇自由。
3、馬克思主義者-類似前者
四、Furniss & Tilton分法
1、福利國家社會福利模式-社會福利呈現較多的社會政策、較少經濟政策內涵,如瑞典。
2、積極政府社會福利政策-社會福利呈現較少的社會政策、較多的經濟政策內涵,如美國。
3、社會安全社會福利政策-社會福利居於前兩者模式之間,如英國。
五、Estes & Goodin分法
1、傳統模式-協助個人、團體與社區解決她們現有的問題及讓此類問題不再浮現。
包含財務上的救助、人際間關係的指導、心理問題的協談、以案主立場進行政策倡導。
人們稱為【問題解決的模式】。
2、重分配的正義模式-以使經濟與社會體系更為平等的方式來解決個人與團體的問題,
藉由攝取有較多的資源一方之資源幫助較少資源一方。
促使社會更為平等即是社會福利的正當性目標,問題解決的重要性列於後。
3、社會發展模式-藉由培養互助與自助團體、社區中心、諮商中心、鄰里協會及社會行動聯盟等組織成長,
拓展服務範圍與推動的能力。
4、新世界秩序模式-意圖重新建構全球的社會、政治、經濟與生態的秩序。
強調基本率是極大話人民對於本身發展的參與程度、和平追求、滿足全世界各地人類的基本需求,
以及保護脆弱的地球生態系統。
★福利國家的意義
概念從德文中的福利國家而來,最早出現於威廉天普1941年公民與教徒一書中,
隨後亦用於1942貝佛里奇報告書。意義是~政府保障每一政治權利而非慈善。
其一般的原則即政府能夠且應該負起責任,以保障所有國民擁有一個過去的最低生活標準。
包含規範市場經濟、推及普及性社會服務、建構安全網。
福利國家是力基於整合充分就業;普及性的福利服務及社會救助,
以表達體維持國民基本生活的責任。
模式:
1、俾斯麥模式-最早的模型,為福利國家的原型,
以強制性社會保險取代傳統的資產調查濟貧體系的社會政策。
a是種政治上為避免階級衝突,對勞工所做的賄烙,他是一種高度的政治產物
b以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方式為主體,取代以往資產調查方式
c基本上是選擇性或組合主義,目標是希望涵蓋勞工成為一個社會類屬,具有共同利益。
d以男性勞工為主的社會保險制度,有工作有繳費的人才有保障,被批評為保守的社會國家原型。
2、貝佛里模式-以貝佛里報告書的社會保險與相關的服務為藍本,涵蓋全體國民的社會安全網。
a一套普及式非選擇式的社會福利制度,只要是國民君有權利貝涵蓋在社會保險或社會安全制度內。
b國家給予全民最低生活標準保障,以維持國民墬低基本生存,非有限的公共救助
c保險給付是均一費率,保險費是也均等費率
d以稅收支付為主的健康照護體系(國民健康體系NHS),以保險費支付的社會制度
e該模式以NHS著稱,較為顧及充分就業,學者認為社會服務的福利國家,
而非社會保險和充分的福利國家
3、瑞典模型(社會民主模型)
a中間路線-改革主義的勞工運動為達到福利政策的目標,廣泛的與其他利益團體進行妥協,
各自獨立的合夥團體間的共識與合作,以及和平的勞工市場,成為瑞典模型的重要特色。
此極左派認為妥協與共識是意圖像資本家投降。
b混合經濟策略-在生產的範疇內維持市場經濟,同時存在大量分配政策,
以綜合性的社會政策以達所得再分配效果,
達到正義的理想,極右派認為成長的公共部門是會傷害到市場經濟。
c雷恩模式-在以充分就業及維持價格穩定為主,也就是連結一個有限度的一般經濟政策與選擇的工作開創法案。
福利國家的危機:經濟、政府、財政、合法性及道德等危機。
★Gosta Esping-andersen的福利資本主義的三世界
一、自由主義的福利國家
a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為代表
b以資產調查的社會救助、適度的普及移轉性方案或適度社會保險為主,受益者是低收入戶,
通常市勞工階級、倚賴人口,如兒童、殘障及老人。
c社會改革由傳統的、自由的工作倫理規範所主導,不主張以福利取代工作,福利權是賦予有限的,
且經常與烙印連結在一起,給付也是適度的。國家鼓勵市場介入社會福利,
不論是採取消級的最低保證或是積極的補貼私人社會福利,都會產生烙印的影響。
d這種模式極小化【去商品化】效果,會使社會權被限制,階層化秩序被確立。
e社會的多數人口與窮人間,維持階級與政治的二元性,社會團結力薄弱。
二、歷史組合國家主義的福利國家
a奧地利、法國、德國及義大利為代表
b國家主義的傳統提升到迎合【後工業階級結構】的福利國家
c自由主義、市場效率與商品化不再是社會主流,社會權的議題很少被爭議,而地位的差別被保存,
權利與地位和階級相關聯。
d國家完全準備來替代市場成為福利的提供者,私人保險及職業福利是一小部分,
由於國家強調地位的差別,因而再分配的效果較不被重視。
e傳統家庭的維護變得很重要。社會保險經常排除無工作的家庭主婦們,而透過家庭給付來鼓勵母性。
三、社會民主體制的福利國家
a以北歐為代表,瑞典。
b主張將普及主義及去商品化的社會權擴及新中產階段
c積極追求高標準的公平,但非齊頭式的給付,服務與給付都提高到新中產階級可以接受的水準,
且保障勞工完全參與改善生活的相同權利,保險給付仍會因所得不同而有差別。
d強調市場與傳統家庭理念,本模式無待家庭能量枯竭,主動將家庭成本社會化,
先儲備一些社會化服務,如托兒、托老及家庭服務,以解除家庭壓力。
e主張個人互賴甚於家庭依賴
f福利與工作的融合
★福利多元主義(welfare pluralism)
政府不再扮演社會福利資源唯一供應者的腳色,民間社會福利亦成為社會福利之主要供給者。
a分散化-福利提供由中央移至地方、鄰里或小型社會服務團隊,消費者與受雇者亦參與決策過程。
從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下放到州政府或地方政府,這關係到政府間的權利分配。
將責任由政府手上轉到非政府部門,通常是透過市場來分散政府的責任。
優點~允許地方有較大的自主權、切合地方需要、降低科層弊端、結合地方參與、易於創新、可近性高
類型~非正式部門、志願性部門、商業部門及政府部門
b私有化-私人部門(營利部門)發展成為平行或地帶公共部門的社會福利活動。
政府將社會福利的供給完全或部分轉移到民營部門,同時引進市場經營規則,利潤導向,
以價格機能調節供需,重視成本回收,並強調使用者付費等措施,以分配並有效利用服務的資源。
將民營化當作一種理念、一種理論、一種政策反應。並包含兩方向:
1.直接向非政府部門提供服務給受益人
2.由政府增強中介機構的權利以提供服務
主要的策略是:尋找夥伴共同提供(公設民營)、委託外包、撤離方式(政府完全不參與)、
抵用券制度、使用者付費、相對補助方式、解除管制等
優點~競爭有助於提高效率、助長私人投資、服務具彈性、減少科層和組織造成的弊端、
增加消費者選擇的自由、民間組織的技術先於政府機構、民間提供的服務成本較低、
可以激發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。
缺點~競爭不足、榨取、貪污、成本問題;控制能力不足、社區疏離
我國目前私有化面臨的問題有:
1.政策發展分三階段
aa個案委託(50-60年代)-為低收入戶、幼童、精神病患等收容委託,無整體規劃。
bb方案委託(60-70年代)-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的態度明朗,形成福利分工動方式,
性質包含:兒童寄養家庭的輔導及安置、
身心障礙人士的職業訓練及安置等。
cc公設民營(83~)-進入社會福利民營化時代
2.推廣的範圍:訓練方案(兒童、少年、老人、身心障礙、精神病患、婦女、
遊民、綜合服務等福利服務)
3.遭遇困境:委託對象難求、法規權利義務關係上不明確、硬體設施不符合公共安全規定、
應加強輔導監督與評鑑、嚴防機構篩選案主
4.類型:
aa公設民營-設施委託經營、專案委託辦理。
優點~縮小政府公部門組織架構及人事編制擴張、增加政府行政業務和預算的彈性運用、
成本與服務降低、提升服務效率、減少政府部門社會福利資源不足或分配不均的問題、
借重民間機構的專業能力、提高案主的自助動機。
缺點~擴大社會服務的階層化、打擊社會服務的原始宗旨和目標、促使官商在服務供給上的勾結、
民間有時對服務的供給不能旅行契約義務、民間可能拒絕政府部門若干相關行政規範要求、
民間可能減少對貧民的服務。
政府制行的問題~適用法令不足、政府與民間合作經驗不夠、可委託民間機構有限、
政府撥給經費有限、政府承辦人力不足
民間機構執行的問題~法令規範多,機構自主性受到約束、
民間對經營的硬體參與規劃未必符合經營所需、
負擔相當大的財務風險、政府部門之監督、財務保管等程序複雜、
配合政府要求特定對象辦理特定工作項目,
形成本身營運管理不便和對外市場上的不力或負擔。
bb服務購買契約-政府與所簽約的機構發展出一種契約體制的關係,
具有明確規範與期待的一種長期關係,管理了購買者與服務提供者二者的關係。
這契約對政府與民間並非是一個平衡及平等的關係,
主要的原因在於政府的獨特性及公共權威性,以致於民間福利機構無法選擇政府,
通常較大權力及權威的一方是政府。其種類有:包裹式、論量計酬、論件計酬。
c市場化-由政府免費或部分付費供應的服務服務,不分轉移由個人向經濟市場購買,以滿足需求。
類型有:
1.福利市場化的發展趨勢,政府所提供的福利給付逐漸採取現金方式,
由福利的接受者持現金向市場購買所需求的服務。
2.政府透過福利市場,購買民間機構所提供的福利服務。
d家庭化-配合社會福利地方化發展,積極推展以家庭為中心的福利服務,
目的在於希望透過家庭的經濟照顧功能,以家庭為滿足福利需求的基本單位。
- Aug 11 Sat 2007 14:40
社會政策che1.1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